Discover深见|深度报道,真知灼见要治愈“幻阳症”,还需一颗强大的内心 | 时评
要治愈“幻阳症”,还需一颗强大的内心 | 时评

要治愈“幻阳症”,还需一颗强大的内心 | 时评

Update: 2022-12-21
Share

Description

文/然玉

“身边接触过的同事、朋友纷纷发烧,总感觉自己哪哪都不舒服,感觉自己也阳了。”近期,随着各地感染人数上升,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幻阳症”。有人得知自己有同事“阳了”之后,总觉得自己喉咙痒痒的,上班根本不敢摘口罩,连喝水的次数都减少了,还会专门跑到没人的地方喝。对此,专业人士表示,出现“幻阳症”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担心、焦虑、恐惧。这是一种心理问题,应该自己尝试调整心态,科学认识新冠病毒。

所谓“幻阳症”,更多有戏谑调侃之意,本质上并非病症。从某种意义上说,“幻阳症”之类的现象,不过是精神压力的投射。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人身边的亲朋同事陆续“阳了”,甚至还有不少都转阴了。在此背景下,偏偏有些人依旧“独善其身”,因此也就难免有些疑神疑鬼、心神不宁。人置身于群体的大潮中,往往能获得一种隐秘的安全感;若是一直“置身事外”,则难免要找出各种迹象、施加各种暗示,来证明自己“并无不同”。

因此,与其说是“幻阳症”,不如说是一种对“确定性”的渴望。在新的语境下,不少人的心态,就是等着“靴子落地”,想着“闯过这一关,轻松再出发”。事实上,周围人的确诊、分享病程以及恢复后的喜悦,俨然构成了全程沉浸式叙事。当“晒阳”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时,那么“幻阳”似乎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分人潜意识参与其中的方式。

就心理偏好机制而言,一个不大不小的“坏消息”,相比于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的“未知”,似乎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项。这貌似并不合理,但事实往往如此。一些场景下所谓的“幻阳症”,不过是投合了自己的内心所好罢了。不少人厌倦了和疫情纠缠的日子,心心念念,只想着尽快结束这一切,而“幻阳症”提供了某种大结局式的解脱感。当然,这种臆想出的“解脱”,又往往直观体现为“身体的不适”“心里的焦虑”,复合而纠结。

说到底,人们还是更擅长被动接受结果,如果预料中的结果迟迟不到,那么注定要自我挣扎一番。一句“平常心”知易行难,要治愈“幻阳症”,只能靠强大的内心。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傅铭途 姜雪媛

校对 | 彭继业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要治愈“幻阳症”,还需一颗强大的内心 | 时评

要治愈“幻阳症”,还需一颗强大的内心 | 时评

We and our partners use cookies to personalize your experience, to show you ads based on your interests, and for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s purposes. By using our website and our services,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as described in our Cookie Policy.